5月13日至19日是第34個全國節能宣傳周,節能宣傳周以“綠色轉型,節能攻堅”為主題。
全國低碳日定為5月15日,活動以“綠色低碳,美麗中國”為主題。
活動旨在廣泛開展節能降碳宣傳教育,加大節能降碳工作力度,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江蘇,既是全國經濟的排頭兵,也是全國制造業強省。近年來,江蘇通過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斷塑造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形成了一大批具有國內領先的綠色低碳技術;與此同時,江蘇全省穩妥有序推進“雙碳”各項工作,通過大力推進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低碳轉型,不斷健全應對氣候變化相關政策保障機制,因地制宜開展“雙碳”工作探索,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綠色低碳發展水平穩步提升。
因勢利導,完善政策支撐保障
江蘇通過不斷健全碳達峰碳中和政策保障機制,加強財政金融支持,強化科技支撐與保障,廣泛開展應對氣候變化宣傳教育,激發各類主體應對氣候變化活力。通過全省一盤棋,統籌部署、分類施策,積極完善碳達峰碳中和“1+1+N”政策體系,并研究分析歐盟碳關稅等新型綠色貿易壁壘影響,開展碳足跡認證、綠電溯源和產品數字護照研究,持續推動落地健全碳達峰碳中和政策體系。
構建財政綠色金融政策體系
通過著力構建具有江蘇特色的財政綠色金融政策體系,強化各類綠色金融產品激勵撬動作用,用好碳減排支持工具和“蘇碳融”政銀產品,加大對綠色企業和碳減排項目金融支持,惠及項目500余個,直接動減碳超1000萬噸。創新推出“環基貸”“環保擔”入庫項目總投資520億元,“環保貸”總規模308.2億元,為企業節約融資成本約2.8億元,有效地發揮了綠色金融的推動作用;此外,江蘇還積極參與并做好全國碳排放權注冊登記系統和交易系統聯建工作,開展發電、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造紙、航空等八大行業重點排放單位年度碳排放報告與核查、復核工作。完成八大行業520家重點排放單位碳核查,發電行業碳配額盈余639.45萬噸。截至2023年12月底,江蘇全省第二履約周期履約完成率分別達99.92%、99.99%。全省參與全國碳市場的履約企業數和履約率均居全國前列。
協同推進,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江蘇通過積極構建綠色制造體系,以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為牽引,不斷優化能源結構,海上風電、光伏、生物質發電并網裝機位居全國前列。同時,始終堅持生態環境“只能變好、不能變壞”的底線,生態環境質量總體穩中有進。
具體舉措:
引導大力培育節能環保、資源循環利用、清潔能源等綠色低碳產業,加快構建綠色制造體系;
培育電動汽車、光伏、鋰電池、海上風電、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加快融合發展,推動綠色低碳轉型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能;
推動能源結構優化調整、推進可再生能源發展,保障能源安全穩定供應。
通過制定傳統行業綠色低碳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開展“淘汰落后、老舊更新、綠色轉型、產品提檔、布局優化”傳統產業煥新五大行動,推動工業節能降碳改造;
通過支持無錫錫東新城、蘇州高鐵新城建設首批省級城鄉建設領域“雙碳”先導區,提升城鄉建設低碳發展水平;
通過持續推進城市公共服務車輛電氣化替代,加快構建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促進重點領域低碳發展,促進交通運輸低碳發展。
科技支撐,推動研發落地生根
江蘇通過強化低碳關鍵技術研發,通過利用省碳達峰碳中和科技創新專項資金,持續支持前沿基礎、產業核心技術攻關、重大科技示范等項目。據了解,自2021年以來,江蘇省雙碳科技專項累計立項193項,省資助經費總額累計達17.1億元。優選了一批綠色低碳先進技術示范工程,建立了江蘇省綠色低碳先進技術項目儲備庫。目前,已有一大批企業創新成果進入實踐運用領域,造福綠色低碳生活。
企業創新成果
江蘇中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發的“可再生氫碳減排示范區項目”,通過使用太陽能光伏發電所生產的清潔電能離網制氫,為設備或電網供能或為重載氫能卡車加注氫氣,也可以通過管道運輸給當地化工企業使用。
江蘇綠碳科技納米科技有限公司,研發出世界首套火電廠二氧化碳捕集及轉化為碳納米管系統,通過在電廠煙氣中捕獲二氧化碳并將其轉化為高品質碳納米材料,每噸制備的碳納米管可減排二氧化碳高達3.5噸,為鋰電池和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全生命周期碳減排作出了顯著貢獻;
南鋼集團,建設最先進的帶式焙燒球團,能耗降低30%,減少碳排放6.5萬噸,并通過持續探索低碳鋼鐵的工藝路徑和技術方案,跟蹤研究傳統“碳冶金”向新型“氫冶金”轉型技術途徑。
下一步,江蘇將繼續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強化統籌協調,創新政策舉措,強化社會宣傳引導、拓展低碳國際合作,推動能耗雙控逐步轉向碳排放雙控,穩步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努力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作出新貢獻。
來源:省生態環境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