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特高壓電網 破解霧霾困局
劉振亞
提要:治理霧霾,根本出路是能源發展轉方式、調結構。重點是降低煤炭消費比重,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優化電源結構和布局。關鍵是要加快發展特高壓電網,推進“一特四大”戰略和電能替代戰略,轉變能源發展方式,實現我國能源從以化石能源為主、清潔能源為輔,向以清潔能源為主、化石能源為輔的戰略轉型。
近年來,我國大氣污染問題日益嚴峻,特別是東中部地區頻繁出現罕見霧霾,范圍廣、強度大、時間長,給人民群眾生產生活、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危害,引起社會高度關注,大氣污染已經到了非治不可、刻不容緩的地步。如果不采取果斷措施,堅決遏制大氣污染發展勢頭,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能源資源消耗的持續增加,大氣污染還會加劇,對社會發展、民生改善、經濟增長的影響將進一步加重。
一、霧霾問題的本質是能源問題
能源的開發利用對生態環境具有全過程、全方位的影響,貫穿開采、儲運、加工、使用全部環節,涉及大氣、水質、土壤、地容地貌多個方面。當前嚴重的霧霾問題,本質上是我國能源資源稟賦的“先天不足”、能源發展方式的“后天失調”這一對矛盾的長期積累和集中暴露。
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和直燃煤比重過高是引發霧霾污染的主要原因。2013年,我國能源消費37.6億噸標煤,其中煤炭消費25億噸標煤,占66%;煤炭消費當中電煤、原料煤、直燃煤分別占51%、27%、22%,而發達國家80%以上的煤炭用于發電。當前我國大氣主要污染物中,約80%的二氧化硫、60%的氮氧化物、50%的細顆粒物來源于煤炭燃燒,而燃煤排放當中近一半源自直燃煤。這種不合理的能源消費結構和消費方式,嚴重破壞空氣質量。
長期以煤電就地平衡為主,東中部地區環境不堪重負,已經難以為繼。我國煤炭資源近80%集中在西部、北部地區,而75%左右的煤電裝機分布在東中部。京津冀魯、長三角地區單位國土面積煤電裝機分別是西北地區的13倍、26倍,沿長江平均30公里一個電廠,從南京到鎮江平均10公里一個電廠,嚴重超出環境承載能力。大規模、遠距離向東中部輸煤還在運、儲環節造成多重大氣污染,運煤鐵路兩側120米內的空氣污染超過國家大氣質量二級標準8倍,儲煤場1公里內空氣污染超過國家二級標準2.6倍。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兩個一百年”的宏偉目標,我國能源需求仍將剛性增長。預計到2020年、2050年,能源消費總量將分別達到50億、70億噸標煤。如不盡快轉變能源發展方式,我國大氣污染問題將更加嚴峻。
二、加快發展特高壓是解決霧霾問題的治本之策
治理霧霾,根本出路是能源發展轉方式、調結構。重點是降低煤炭消費比重,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優化電源結構和布局。關鍵是要加快發展特高壓電網,推進“一特四大”戰略和電能替代戰略,轉變能源發展方式,實現我國能源從以化石能源為主、清潔能源為輔,向以清潔能源為主、化石能源為輔的戰略轉型。
發展特高壓電網,推動能源戰略轉型。“一特四大”戰略就是在能源資源富集地區,集約開發大煤電、大水電、大核電、大型可再生能源發電基地,通過特高壓電網,在全國范圍內優化配置電力資源,提高化石能源的開發、配置效率,促進清潔能源加快發展。電能替代戰略就是“以電代煤、以電代油、電從遠方來、來的是清潔電”,把工業鍋爐、居民取暖廚炊等用煤改為用電,減少直燃煤排放;大力發展電動汽車、電氣化軌道交通、農業電力灌溉等,減少燃油排放;以輸電替代輸煤,通過特高壓電網,把我國西部、北部富余電力大規模輸送到東中部負荷中心,減少東中部污染排放,把周邊國家的電力大規模輸入我國,減少國內污染排放。將來,我國能源在開發環節將逐步以清潔能源為主,在配置環節將逐步以輸電為主,在終端環節將逐步以電力消費為主,實現從化石能源為主向清潔能源為主的全面轉型。
發展特高壓電網,促進清潔能源發展。我國清潔能源資源豐富,水能可開發資源6億千瓦左右;風能、太陽能可開發資源分別超過25億、27億千瓦,相當于18億千瓦常規火電。如果全部有效開發這些清潔能源,將顯著改善我國能源結構。但我國70%以上的清潔能源集中在西部、北部地區,本地難以完全消納,而且距離東中部負荷中心一般超過1000公里,大規模開發后將面臨突出的棄水、棄風、棄光問題,只有依托特高壓電網,將西部、北部地區豐富的清潔能源大規模送出,在全國范圍內消納,才能實現我國清潔能源的大規模高效開發。“十二五”以來,我國特高壓電網已經在促進清潔能源大規模開發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全國風電裝機超過7500萬千瓦,近三年年均新增1500萬千瓦,總規模和每年的新增規模均居世界第一;光伏發電裝機超過1500萬千瓦,2013年新增近1000萬千瓦,是全球光伏發電裝機增長最快的國家。
根據測算,通過全面實施電能替代,2015年、2020年東中部地區PM2.5污染可比2010年分別降低12%、28%左右。長遠看,依托特高壓電網,形成以清潔能源為主、電為中心的能源開發利用格局,將從根本上緩解我國大氣污染問題。(人民政協報)